■ 深圳特區報記者 任 琦
   “社會建設說到底就是群眾工作,我們要牢固樹立‘加強社會建設就是深化群眾工作’的理念,把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永遠放在第一的位置。” 近日,市委副書記、市社工委主任戴北方就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、推進特區社會建設工作,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。
   加強社會建設,關鍵在於做好群眾工作
   戴北方說,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,其中許多內容與社會建設有關,充分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為加強新時期的社會建設指明瞭方向。
   “社會建設是一項全方位、高質量的群眾工作,其目的是以人為本、改善民生,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。”戴北方說,社會建設涵蓋教育、就業、醫療、收入分配、社會保障等內容,這些都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,工作的成效最終要靠人民群眾去評判,“說得再好、幹得再多,人民群眾不滿意都是白搭。”同時,人民群眾也是社會建設的主力軍,沒有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,社會建設就會自彈自唱、曲高和寡。因此,加強社會建設,關鍵在於做好群眾工作。只有不斷深化群眾工作理念,心裡時刻裝著群眾,工作時充分考慮到群眾,社會建設才能得到群眾的衷心擁護,才能取得扎實的成效。
   “我市社會建設總要求是‘惠民生、保民安、穩民心、聚民智、借民力、修民德’,其核心就是個‘民’字,通過全面深入地做好群眾工作,推動深圳社會建設在新的發展時期更有力度、更見成效。”
   戴北方強調,惠民生就是把改善民生放在工作的首位,解決好群眾最關心的實際問題;保民安就是全力做好各項安全工作,讓市民群眾吃得放心、住得舒心、行得安心;穩民心就是維護好社會公平正義,增強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、歸屬感;聚民智就是聽取民意、集中民智,集中全社會的智慧去攻堅克難;借民力就是廣泛動員和發動群眾,形成社會建設“眾人拾柴火焰高”的良好局面;修民德就是不斷增強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,提升城市文明程度。
   加強社會建設,重點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
   習近平總書記說,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、更穩定的工作、更滿意的收入、更可靠的社會保障、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、更舒適的居住條件、更優美的環境,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、工作得更好、生活得更好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,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。
   “這些民生期盼正是社會建設的工作重點。社會建設必須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,在學有所教、勞有所得、病有所醫、老有所養、住有所居等方面認真下功夫。”戴北方表示。
   近年來,市委市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提出把社會建設擺在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來謀劃和推動,不斷加大民生領域投資力度,去年市本級財政對重點民生領域投入達518億元,今年切實執行民生領域財政支出增長13.5%計劃安排,市級政府投資社會建設、民生領域比重達73.4%;今年確定的111項民生實事項目已按進度推進的有105項;建成並運行社區服務中心300家……
   戴北方強調,市委市政府將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,取得了階段性成效。“深圳作為一座實有人口超過1500萬的特大移民城市,人口結構嚴重倒掛,地域空間、自然資源和可用財力有限。作為一座年輕的城市,學校、養老院等基礎設施還相對滯後,如果‘一刀切’地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全覆蓋和均等化,地方財力和城市資源確實承受不了。但這項工作必須要積極推進,大量的非戶籍人員同樣為深圳的發展付出了辛勤汗水,應當分享到城市的發展成果,這是維護社會公平、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。”為此,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、迎難而上,明確提出了“來了就是深圳人”的理念,每年推出一批均等化具體項目,讓生活在深圳的居民,不論是戶籍,還是非戶籍,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務。目前,我市在公共教育、醫療衛生、住房保障、就業保障等9大類48個小項上,初步實現了“同城人、同待遇”,特別是來深建設者養老、工傷、生育、失業和醫療保險參保率繼續保持領先水平,基本實現了“全民醫保”;國家確定的“十二五”期間65項地方基本公共服務項目都已經落實。
   “面對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挑戰,我市制定了《深圳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年行動計劃(2013-2015年),明確重點推進的民生項目,力爭讓市民群眾能夠分享到越來越多、越來越好的基本公共服務。”戴北方說。
   加強社會建設,動力在於改革創新
   黨的十八大後,習近平總書記離京視察“第一站”就來到深圳,提出了“三個定位、兩個率先”的總要求,其核心就是要高舉改革創新的旗幟。“改革創新是深圳的金字招牌。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,以更大的勇氣與智慧,在改革創新上當好先鋒。”戴北方認為,在社會建設領域,也要用好改革創新這個“法寶”,以改革創新為動力,推動深圳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績。
   一是推動收入分配製度改革。針對當前收入差距過大、勞動報酬增長滯後等問題,研究出台我市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實施方案,並完善工資決定和增長機制、國有資本收益分享機制、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。
   二是推進基層管理體制改革。從“制度、整合、自治”三方面推動社區基層管理體制改革:建立健全與社區建設相關的體制機制,完善社區治理模式;整合基層的各類服務管理資源;發揮好居委會、居民議事會和業主大會的作用,充分實現居民自治。
   三是推進社會領域投融資體制改革。創新社會公共服務投融資管理服務機制,營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,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入到社會建設領域;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力度,健全政府撥款程序和監管制度。
   四是推進社會建設“織網工程”。利用信息化的手段,推動政府服務流程再造,提升服務效能。要完善“一庫一隊伍兩網兩系統”(公共信息資源庫、網絡信息員隊伍、社會管理工作網、社區家園網、社區綜合信息採集系統、決策分析支持系統),總結推廣坪山新區試點經驗。
   五是推進社會建設“風景林工程”。總結推廣社會建設中好的經驗做法,讓“盆景”變成“風景”,提升全市社會建設水平。在區域化黨建、社區服務中心、社區居民議事會、社區公益服務項目、樓(棟)長五個項目基礎上,再確定推廣新的項目。
   六是推進社會組織改革發展。從關註社會組織量的增長到更加註重質的提升,不斷健全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和綜合監管體系,研究制定政府轉移職能目錄、購買服務目錄以及具備資質條件的社會組織目錄等“三個目錄”,推進政府公共服務向市場和社會轉移。  (原標題:把群眾利益永遠放在首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t27ftrsq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